欢迎光临河北大学国际合作处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外交流 > 公派留学 > 正文

甄巍然佐治亚州立大学第二阶段访学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29 10:14:4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阅读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虽然讲述了一个自古至今都反复讨论的主题:“知行合一”,也是现代人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肉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但是,将读书和旅行如此辩证地联系到一起的文章,还是让我彼时百无聊赖的情绪为之一振。

       阅读可以放飞精神,依托文字的表现在想象的世界里任意驰骋,也可以穿越时空的障碍去和不同年代的作者对话、交流。而其实,旅行中的我们,不仅仅是一种玩乐,也是身体学习的过程。不同于精神阅读的是,在身体阅读中,感官和那个鲜活的世界是接触到的文字,而感知和记忆则是精神的记录者。有的人经历了千山万水,若要TA与他人分享,或许会因为读书太少所知有限,加之胸无点墨文粗字浅,只有拿图片来装装门面;但有的人,即便在某一个地方停留仅一两天,却能将对这一处风景的历史人文上下五千年的来来回回,甚至野史段子都能将其融汇其中,加之自身感触,文章便是有深度有宽度也有温度的佳作。

       于是乎,突然意识到:赴美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在课堂和书本,还要在这个遥远的国度里,在难见熙攘人群的城市里,寻找可以交往的人,去遇见和感受不一样的城市风情。

恰好,三月底的春假和六月、七月的暑假给了我这样一个可以“知行合一”的机会。于是,背起行囊,甩开密密麻麻的英文文献,约两三好友一起,去遇见美国那些大大小小的不一样的城市。

       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旅行和读书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即功利性与效率的矛盾。如若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读书或者旅行,不管是精神还是身体,总有一种目标在其中控制,诸如我要从书中获得什么?我要从这个景点中看到什么?我们要实现目标就要控制行为,难免有点疲累伴随,于是读书变成了劳刑,旅行变成了无趣的景点打卡。但若是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贸贸然随意翻书,或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毫无目的地随心阅读,纵然是享受了体验的过程,精神和身体都沉浸其中,但过程之后当我们回味时,又难免有点游离于主题之外,奔忙与沉浸的意义性又会被冲淡。这种思考让我想到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所谓“主题”到底是什么?

       人生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是为工作、家庭和自己价值而忙碌的奋斗结果?还是不设固定主题和目标的随心而感、随遇而安的生活过程?或许答案也因人而异。在这个答案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权利,所以,在阅读和旅行的态度和行为上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方式。至于我,一番思量之后,自觉自己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游走在这两种之间的一个“混沌派”。时而会积极入世地以各种功利性目标激励自己读书、思考,时而又会像一个“叛逆者”一样,逃离或者舍弃那些所谓的世俗牢笼,越过自我的藩篱去邂逅本我的快乐!但这样“不纯粹”的自己也常常迷失、困顿,也焦虑不安。因为不纯粹,所以总是与梦想隔着一段距离,在有限的人生里难以站在梦想的彼岸;因为不纯粹,所以总放不下梦想,总不满于重复的生活,也总想挥走身边那市井的烟火气。

       即使是远离了最熟悉的职场和家庭,在异国他乡访学,我仍然不敢忘掉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的思考和观察。我知道这是一种学术自觉,很好,却也觉得这亦是一种束缚,让我总用一种眼光看世界。除了学者的身份,我还一个拥有着更多其他身份的个体,为何我只能用一个学者的身份过生活呢?

       以上所思天南海北主题飘忽不定,虽有呓语之嫌,但我个人认为所有的思考都有益于生活,我的思考也决定了我在美国这段时间的行为,也是我向组织进行汇报时最真诚的表现。

       在这三个月时间里,我去了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在奥兰多真正感受了美国迪士尼文化带给身体的震撼力,那种真实与虚幻之间的来回切换让我不断地打破过往的种种认知,在怀疑人生的瞬间又真实地被这生动而绚丽的人生感动着。

       我去了美国东部的华盛顿、纽约、费城和波士顿,在这些美国这些大城市,我看到了那些熟悉的高楼大厦,那些标志性的建筑、街道、雕塑,那些雕刻在历史荣辱柱上的或明或暗的人物,还有那些叙述在导游口中、传播在旅游资料中的故事。面对着自由女神像我想起美国伟大报人普利策曾在纽约的集会上大声呼吁着,成千上万地纽约市民开始为塑像捐款;在华盛顿的杰斐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我想起美国从自由革命到解放黑奴的艰辛中那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自由宣言”、“危机十三篇”、“两千万人的祈祷”那些真切朴实又激动人心的文字犹如跳跃在眼前。

       特别是在费城,虽然只有一天的行走,却让我感触良多。我触摸着费城的自由之钟,在它锈迹斑驳冷冰冰的外壳下,曾回荡起多么振奋人心地呐喊与警告,恰好路过费城的那天,我们邂逅了一支队伍壮大的游行示威,为同性恋者的自由而欢呼庆祝,彩虹色绽放在费城的主街道上,欢呼围观的人群、彩虹色旗帜和花环彩带、那一拨拨的穿着各异色彩缤纷的游行队伍、鼓乐队高亢振奋的进行曲……作为外国人的我也不由地挤进围观的人群,被这自由仪式所带来的幸福感包裹着。我也曾意外地在街道对面看到富兰克林的肖像画,并发现他的墓地。看上去那是一片公墓,被铁栅栏和围墙圈出来的一大片,我驻足在偶像的墓碑前,仔细默读墓碑上他和他妻子的名字,想起课堂上给学生们分享他卑微的出身和波澜壮阔的人生,内心翻滚着难以言说的感慨。碑体静静地躺在这片墓地很不起眼的一角,正是这一处靠近铁栅栏的角落,能让那些如我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用某种形式亲近他,以俯瞰的姿势仰视我们心中那个永远值得敬重的灵魂!细碎的阳光带着树影一起洒下来,碑体上那些被人们投掷在那里闪闪发光的硬币像是那些祭奠缅怀他的心情一样,透明、闪光。我突然有所领悟:有的人拥有传奇的人生和高尚的灵魂,即便千古之后仍被人时时怀念;即便那墓碑不是纪念在高耸着的堂前,而是静默在人们可以俯视的脚下,那高洁不败的情操仍然会在纪念他的人心里熠熠发光。

       我也利用周末时间,选择距离亚特兰大不远的几处小城镇:往南走,遇到了复古又灵异的南部小镇萨凡纳,在河街边上寻找那个“挥舞的少女”,也在烈日下排长队品尝百年手工冰激凌老店的经典甜品;向东寻,遇到恬淡宁静的海边城市查尔斯顿,用一下午的时间消磨在那艘巨大的“York Town”航母之上,再用一个傍晚在福利比奇海滩上感受来自大西洋的海浪;向西北,路过一个美轮美奂的海伦小镇,在那些随处便是美术画的店铺里徘徊行走,又在橡皮艇的随波漂流中一次次感受冒险,到达心之向往的乡村音乐之城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那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乡村音乐在城市。是的,纳什维尔不是如海伦小镇一样的乡村,而是田纳西州的首府,在陌生的城市里开车行驶对于我来说绝对是个挑战,所幸有谷歌“滞后”的地图和免费停车的教堂,使我们得以在那个城市的白天,穿行在各种博物馆和纪念堂里;而在夜晚,可以在喧闹的百老汇大道上选一处角落,听怀抱吉他的摇滚乐队尽情地欢歌。

       穿行在美国蜿蜒起伏的公路上,所经之地尽是风景如画,却实在是人烟稀少,让人不得不感慨美国的地广人稀。不一样的城市有不一样的故事,它们尽数在我视听觉的检阅中不断地挤进我脑海。我兴奋地对比着这一处与那一处的相同与不同,补充并翻新着对美国城市的认知。我分明感觉到我的世界在往外膨胀着,充盈内心的,除了那些城市姿态万千的面孔、零零总总的故事之外,更清晰的是它们所带给我的那种满足了好奇的幸福感。

       从行走的实践回到学术性阅读中,作为城市传播研究者的我来说,深切地感受到所谓“扁平化”的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也对那些还未厘清的城市传播文献提供了些许思考的角度。我想真正的访学亦当如此:在学术性教学中感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习并交流新的研究领域,搜集并理解那些相关专业的研究文献。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便是如美国著名学者Michel De Certeau所提出的“行走于城市”,在行走中获得具象的反思,与抽象的理念相碰撞,带着问题与构想再回到城市田野,在这样一个反思的检验回环里捕捉研究的灵感。

       然,沉浸其中,确可感受研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