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北大学国际合作处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外交流 > 公派留学 > 正文

甄巍然佐治亚州立大学第三阶段访学报告

发布时间: 2019-11-05 09:30: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越忙碌的日子,越让人感觉到时光的步履匆匆,总想跟时间赛跑,也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这种心理状态恰好就是我这段日子以来的真实写照。坦白说,访学时光过半,除了越来越适应在美国学习、生活的节奏之外,除了越来越喜欢读英文文献,越来越喜欢在课堂听课和跟美国学者交流之外,我内心深处也在不断地涌起一种清晰的不安和焦虑,一连串的问题纠缠其中时时诘问着我:访学计划能否完成?这一年你收获了什么?回国后你的研究又将往何处去?

梳理一下这段时间的收获和心得,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课程的观摩与反思——

      本学期开学我搜索了传播系相关的课程,选择了三门感兴趣的课程:质化研究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公共关系技巧(Public Relation Techniques)和社交媒体战略(Social Media Strategies)。在合作导师的引介下我联系了相关课程的老师,在得到老师许可之后,开始每周观摩并参与其讨论。

      首先,感触最大的就是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很高。比较幸运的是,这三门课程中,有给本科生的,有本、硕一起的,也有硕、博一起的。这让我感觉惊讶的同时,也体会到这种不同层次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交流上的互补性。比如,社交媒体战略是本科和硕士一起上的,质化研究方法是硕士和博士一起上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老师在讲到一些知识点时,学生们会自觉地用自己的体验、了解的相关情况进行自己的解读,并随时举手表达自己的认识,参与分享的人很多,学生们上课的状态很积极,是那种很放松的自主性表达。与其说我是一个观摩课程的老师,倒不如说我更像一个学生,尽管因为我所选择课程恰是我自身有兴趣也有一定积累所以听起来在内容上并不困难,但在那种积极讨论、自主交流的学习氛围中我常常感觉当学生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特别是有一次我们的分组讨论,开始因为我并没完全明白要讨论的案例细节,所以有点无所适从,后来同组的同学给我解释了一下,我豁然开朗。之后就是每组都走到前面,面对大家讲述所讨论的问题以及各组讨论的结果和观点。那天我也大胆地用简单的几句总结了一下,老师的一句“perfect”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其次,课程管理很严格,环节设置丰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学校网站上设置了“icollege”,每个同学选课之后都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的课程,每门课程的老师都会把自己的教学大纲、教材、每周要讲的重点内容以提要的方式进行上传。每次课程中间会安排至少一次考试和一次小组作业的展示(Presentation),有的课程不止一次讨论分享。硕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几乎每次都是讨论的形式,老师针对所要讲的问题列几个话题,老师讲完之后,每个人都围绕这个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其他人交流。

      另外,课程进行中教师也会设置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来丰富课堂。诸如邀请其他教授进入课堂,或者结合课程内容参与学校的其他活动,再或者用学生作业的方式参与到学校或院系的网站建设中等等。

二、专题科研的收获与进展——

      除了教学方面的学习和观摩之外,我更注重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也积极地利用各种机会展开学术上的请教与探访过程。

      首先,GSU给我安排的合作导师是英语语言学的教授,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语言修辞手法。我们也围绕这个话题讨论过多次,我阅读了她主编的新书《记忆女性的不同——重塑修辞》。这本书通过分析一些故事里的修辞或叙述性表述,在数字和叙事背后寻找被忽略和遗忘的事实,并突出了故事里每个女性对她各自领域贡献的重要性。该书基于档案式的调查,文章来自各种人文学科的学者,包括修辞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作曲家和文学评论家等,他们运用女权主义研究方法来检验女性的工作,修辞机构,以及对女性声誉的建构和记忆。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女性主义传播的修辞研究,对我之后的相关书稿准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我进行中的美国城市传播研究现状分析正在进行整理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搜集到的与主题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献(编著作6本,学术论文56篇)进行了详细认真地阅读和分析,对其研究问题、背景、方法等进行统计和比较,尝试在对其进行综合性评析的基础上完成一篇文献综述性论文,目前尚在整理中。

      第三,之前曾撰写的一篇关于城市传播方面的论文得到国内某一学术期刊的录用,拟定于11月份刊发。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肯定,也让我在传播学与城市社会学的结合中获得有力的鼓舞,更加坚定了我用这样的思路来继续我选择的科研道路。

三、接下来的研究计划与展望——

1.完成研究计划中的论文。即完成关于美国城市传播研究的评析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列出另一篇相关论文研究思路。

2.利用剩下的时间完成一篇人物采访。

      在跟GSU传播系学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经Carrie副教授的介绍我结识了传播系全球信息研究中心的主任玛丽亚·雷普尼科娃(Maria Repnikova)教授。她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嫩伯格传播学院全球传播高级研究项目的博士后,目前是佐治亚州立大学全球传播学的助理教授。她在牛津大学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玛丽亚(Maria)曾在中俄边境开展了富布赖特(Fulbright)项目,研究中国移民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背后驱动因素。她的研究领域是政治传播学,更是对中国传播非常感兴趣。通过搜集跟她相关的资料,她的主要研究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媒体,她的新书通过对记者,官员和专家进行的120多次深度访谈,探讨了中国的媒体政治,即她提出威权主义下的权力提升是通过过去十年来中国关键新闻工作者与政党国家之间关系的棱镜,同时对“威权主义下的参与性渠道”进行了理论分析。我与Maria老师互通了邮件,并决定对她进行采访来完成一篇学术人物的介绍性稿件,也为美国学者如何研究中国传播问题进行某个角度地分析。

      在搜集Maria相关信息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佐治亚洲有一个“中国研究中心”,汇集了包括Emory、GT、GSU等多个高校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展开中国研究。我对此很感兴趣,拟打算积极参与他们所举办的学术活动,听取学术报告,如果有可能联系其相关人员进行中国传播问题研究的交流,以期有所收获。